绘本详情

大熊的信箱

5-6岁,3-4岁生命哲学

书架位置二年级必读上册

书位号暂无

馆内编码6822-A001-1404

绘本作者彭学军 文,马鹏浩 图

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

绘本简介

编辑推荐
温柔地开启孩子对死亡与离别的认知:离开并不代表爱的消失,死亡也不仅仅留下沉重。
共同的回忆将把你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成为陪伴你成长与继续前进的勇气。
诚实地面对生老病死,接受生命终将逝去的事实,但也无须过度悲伤,不要失去热爱美好生活的能力。
如同书中的大熊,虽然不喜欢吵闹、不喜欢秋千、不喜欢泡澡、不喜欢地窖,但仍然尝试并学会接纳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熊通过与身边事物的和解,达到了与自己的和解,*终,大熊也慢慢接纳了妈妈离去的事实,内心逐渐获得了释怀。
学会感恩共同拥有的回忆,珍惜与身边人相处的每个瞬间,不要让爱与牵挂成为来不及说的话。
别具一格的老照片拼贴风格,契合故事怀旧的色彩,打开儿童拼贴艺术的启蒙大门。


内容简介
悲伤的大熊离开了故乡,去寻找新的生活。他走过城镇和荒野,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往何处。直到有一天,他遇见了一棵银杏树,一片开满鲜花的原野和一座独木桥,便停住了流浪的脚步……房子盖起来了,朋友也越来越多,可大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到底是什么呢? 一封来自星空的信,揭开了谜底

媒体评论
作者解读

大熊失去了母亲,悲伤和他庞大的身躯一样沉重。于是,他离开了故乡,去寻找新的生活。可哪里才是未来的家呢?大熊很茫然,直到遇见了和故乡非常相似的地方……他做了新房子,交了许多新朋友,可仍旧不能停止对母亲的思念,终于有一天,他等到了母亲的来信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大熊并没有一味地沉溺在悲伤里,他积极地适应环境,和其他动物友好相处,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。悲伤不仅没有压垮大熊,他反倒更独立、更坚强、更包容了。失去母亲后,生活依旧继续着它的美好,而这也正是母亲希望看到的。——彭学军 

插画师解读

大熊的的妈妈离开了,大熊悲伤地离开了故乡,旅途中他发现一棵和家乡一样的银杏树,他开始在这里建房子,小伙伴们都来帮忙。在建房的过程中,他们互相陪伴,互相了过往,也一同期盼着未来……这本书的文图作者均将此书献给逝去的母亲。运用拼贴与钢笔绘画的手法混合创作,拼贴材料中运用不少作者小时候的照片,以达到怀旧、思念的画面感觉。随着大熊被疗愈,画面中的色彩也呈现出了变化。大熊故乡的那座写着0660的石墩桥,原型来自我海丰老家的龙津桥,故乡的母亲河。河水似乎是一条界限,划分出各个阶段。跨过大桥离开家乡,其实是大熊,也是图画作者决定要成长的一个心理变化。所以在桥墩的场景出现多次,一次是故事的前半段,另一次是护封封面。书中有一只燕子的形象一直陪着大熊,因为我的母亲叫林小燕,所以燕子和大熊的身体上都有鲜艳的橘红色,代表着贯穿前后的思念和热爱,无论你走过的路多么灰暗,总有一缕红色,是不灭的关怀。 

——马鹏浩

编辑解读

这是一本能从画面细节中读出更多故事的图画书。初读这本书,你可能会有很多的疑惑,疑惑大熊为什么悲伤,又为什么离开;疑惑大熊为什么选择在银杏树附近建房子;疑惑为什么好朋友的建议并不是大熊喜欢的,但他仍然选择了接收;疑惑为什么整本书中很大的篇幅都在讲大熊建房子,你甚到可能怀疑这是一本有关大熊安家和交朋友的故事......可是当你细看插图,同时琢磨文字,就会发现故事的结局虽在意料之外,却也在情理之中。故事的开始并没有谈及大熊悲伤的原因,可能是作者刻意设下的悬念,也可能是想表现心痛到不愿再谈及的状态。画面中的大熊则一直给人一种平静的模样,他什么也不解释,埋头盖着自己的房子,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。大熊是走出了悲伤吗?其实不然。不释放压抑在心中无法说出的情绪,何谈解脱。随着房子一点点地盖起来,大家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议,屋顶、秋千、水池、地窖,虽然完全不符合大熊的心思,但一次又一次,他选择了尝试和接纳。这个看起来冗长的对话过程,其实是大熊自我成长的过程——开始接受朋友的不同,尝试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......而大熊内心最无法接受的伤心事也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舒缓。大熊一改往日的平静与沉默,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——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到这里,故事开头埋下的悬念终于得以慢慢揭开。信箱就是大熊心中想要的那个东西,它就像一座桥梁,将大熊与他的心事连接了起来,也成为他情绪释放的窗口。故事中的大熊从一开始无法解释他在等待谁的来信,到后来亲口说出“亲爱的妈妈,我也好想你”,还选择坐在屋顶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。大熊终于与自己达成了和解,开始了真正的新生活——从接受不喜欢的事物开始,学会了接受生命逝去的无可避免,更学会了如何认真地生活。到于书中妈妈的那封来信,如同契诃夫笔下,小凡卡写给爷爷的那封信一样,是一封没有邮编和收信地址的信,它是否能真正送到大熊的手中,又是否是一封真实存在的信,就靠读者自己去理解了。

借阅49

评论1

+收藏+书包